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物People › 正文

马克•扎克伯格——社交帝国Facebook的创始人

Judy 发布于 2012-04-06 08:59 阅读次 


心理学背景让马克•扎克伯格更成功

2002年秋,自学电脑编程的扎克伯格入学哈佛,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或许是基于对心理学的熟稔,他表现出对人性欲望和人际关系的特殊敏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扎克伯克利用了人们“窥视欲”“自我表现”等心理,创建了一个同其他网站不同的Facebook,这里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库和海量的信息,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交生活。而且,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更加自由和充满想象力,简直是真正的理想国。

在商业世界里,很多人都在利用“人性”赚钱,比如史蒂夫•乔布斯。苹果推出的iPod、iPhone、iPad之所以能红遍全球,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满足了人们心底对独特、叛逆、完美的定义,就像思科中国前总裁林正刚所说的,苹果满足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个人化”欲望。苹果平台上的40多万个软件,可以塑造每个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个性手机。

同样,Facebook也能满足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用户可以通过上传自己喜欢的照片、新闻和资讯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用户可以发布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图片,以满足自己对自身所期待的个性的塑造。在现实生活中,扎克伯格是一个不会喜形于色的人,有着介乎害羞与傲慢之间的冷漠。社交并不是个新鲜词,从动物世界中蚂蚁之间的“突触传播”到人类的“口耳相传”,社交活动无所不在。只不过网络出现后,在网络世界里的交流变得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多,在网络的世界里,有很多在现实中害怕交流但渴望和别人交流的人,Facebook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们都从心底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找到与自己志向相同的人,Facebook提供了实现这一想法的平台。

当人们问起Facebook为何如此关注人性时,扎克伯格说:“我只是坚信,人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其实是人。我相信人们总是喜欢做那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为了使自己开心,他们需要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了解他们身边的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Facebook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利用了人们的“表现欲”与“窥视欲”等人性“弱点”。从扎克伯格搭建网站Facemash时开始,他就表现出了对于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的特殊敏感。

年轻的扎克伯格之所以对人性如此了解,这和他大学学习心理学有很大关系,他充分了解人性,将其与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人人从心底向往、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网站就成了必然之举。

实名制的悖论

对于Facebook的实名制侵犯隐私的抨击声不绝于耳。但是,相较于网络匿名制,实名制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匿名的情况下,信息发布者可以对自己发布的信息不负责,这会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匿名用户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对手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人,导致网络可信度降低。而如果采用实名制,用户在发言之前会考虑后果,这使发布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就这一点,很多人都感到满意。在2009年9月对美国最值得信赖的公司的民意调查中,Facebook的排名在苹果、Google和微软之前,入选前十。

另外,匿名制网站很难取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人们与陌生人很难建立起信任,而想要获得可以信赖的人际关系,则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但是,在实名的条件下,这种关系的建立就变得可靠且容易。

美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曾提出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 (SixDegreesofSeparation)”。他认为,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最多需要经过六个人。从六度空间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认识陌生人,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由朋友介绍或者发生联系,显然比在网上自己认识更值得信任。扎克伯格把这一理论很好地落实到了Facebook上。在Facebook上,人们不仅会加自己的同班同学为好友,还会通过同学认识其他学校的朋友,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显然更值得信任,而且花费的时间成本会很低。

因此,在Facebook上,用户不仅可以与朋友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进入朋友的社交圈子,和他的朋友成为朋友,从而在网络上实现现实生活中社交关系的拓展。在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中,人们不仅能认识一个人,还能进入其社交圈,更详细地了解这个人,这就像人们所谈到的:“Facebook又让人们回归了小镇生活,在那里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做什么。”不得不承认,以实名制为基础的Facebook正在改变人们联系的方式。现在人们没必要再交换名片,也不用再千方百计地记住一个人的邮箱和手机号码。你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然后利用Facebook上的目录功能查找对方的姓名,就可以在他的主页上看到任何你想得到的联系方式。

在扎克伯格看来,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彻底地透明。即便很多人想把职场生活和私生活分开,也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关于一个人的信息会在各种场合传播,“世界的透明度将不允许一个人拥有双重身份”。基于这种透明和分享的观念,扎克伯格认为:“最好不要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否则会被市场淘汰。”显然,扎克伯格对于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断过于理想化甚至激进,而Facebook要推动实现世界透明的目标甚至让人觉得可笑。但是,他就像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AllanSpielberg)导演的《人工智能》中那个一心想成为真人的机器人小孩戴维一样,拥有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影片最终,戴维在妈妈的旁边安静地睡着了,他实现了自己变成“真小孩”的目标。扎克伯格并不缺乏戴维式的勇气与决心,就像他所说的:“让人们更加公开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我认为我们能行,只需要时间。”



  1  2


心理学背景让马克•扎克伯格更成功

2002年秋,自学电脑编程的扎克伯格入学哈佛,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或许是基于对心理学的熟稔,他表现出对人性欲望和人际关系的特殊敏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扎克伯克利用了人们“窥视欲”“自我表现”等心理,创建了一个同其他网站不同的Facebook,这里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库和海量的信息,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交生活。而且,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更加自由和充满想象力,简直是真正的理想国。

在商业世界里,很多人都在利用“人性”赚钱,比如史蒂夫•乔布斯。苹果推出的iPod、iPhone、iPad之所以能红遍全球,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满足了人们心底对独特、叛逆、完美的定义,就像思科中国前总裁林正刚所说的,苹果满足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个人化”欲望。苹果平台上的40多万个软件,可以塑造每个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个性手机。

同样,Facebook也能满足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用户可以通过上传自己喜欢的照片、新闻和资讯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用户可以发布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图片,以满足自己对自身所期待的个性的塑造。在现实生活中,扎克伯格是一个不会喜形于色的人,有着介乎害羞与傲慢之间的冷漠。社交并不是个新鲜词,从动物世界中蚂蚁之间的“突触传播”到人类的“口耳相传”,社交活动无所不在。只不过网络出现后,在网络世界里的交流变得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多,在网络的世界里,有很多在现实中害怕交流但渴望和别人交流的人,Facebook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们都从心底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找到与自己志向相同的人,Facebook提供了实现这一想法的平台。

当人们问起Facebook为何如此关注人性时,扎克伯格说:“我只是坚信,人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其实是人。我相信人们总是喜欢做那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为了使自己开心,他们需要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了解他们身边的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Facebook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利用了人们的“表现欲”与“窥视欲”等人性“弱点”。从扎克伯格搭建网站Facemash时开始,他就表现出了对于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的特殊敏感。

年轻的扎克伯格之所以对人性如此了解,这和他大学学习心理学有很大关系,他充分了解人性,将其与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人人从心底向往、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网站就成了必然之举。

实名制的悖论

对于Facebook的实名制侵犯隐私的抨击声不绝于耳。但是,相较于网络匿名制,实名制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匿名的情况下,信息发布者可以对自己发布的信息不负责,这会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匿名用户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对手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人,导致网络可信度降低。而如果采用实名制,用户在发言之前会考虑后果,这使发布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就这一点,很多人都感到满意。在2009年9月对美国最值得信赖的公司的民意调查中,Facebook的排名在苹果、Google和微软之前,入选前十。

另外,匿名制网站很难取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人们与陌生人很难建立起信任,而想要获得可以信赖的人际关系,则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但是,在实名的条件下,这种关系的建立就变得可靠且容易。

美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曾提出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 (SixDegreesofSeparation)”。他认为,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最多需要经过六个人。从六度空间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认识陌生人,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由朋友介绍或者发生联系,显然比在网上自己认识更值得信任。扎克伯格把这一理论很好地落实到了Facebook上。在Facebook上,人们不仅会加自己的同班同学为好友,还会通过同学认识其他学校的朋友,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显然更值得信任,而且花费的时间成本会很低。

因此,在Facebook上,用户不仅可以与朋友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进入朋友的社交圈子,和他的朋友成为朋友,从而在网络上实现现实生活中社交关系的拓展。在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中,人们不仅能认识一个人,还能进入其社交圈,更详细地了解这个人,这就像人们所谈到的:“Facebook又让人们回归了小镇生活,在那里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做什么。”不得不承认,以实名制为基础的Facebook正在改变人们联系的方式。现在人们没必要再交换名片,也不用再千方百计地记住一个人的邮箱和手机号码。你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然后利用Facebook上的目录功能查找对方的姓名,就可以在他的主页上看到任何你想得到的联系方式。

在扎克伯格看来,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彻底地透明。即便很多人想把职场生活和私生活分开,也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关于一个人的信息会在各种场合传播,“世界的透明度将不允许一个人拥有双重身份”。基于这种透明和分享的观念,扎克伯格认为:“最好不要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否则会被市场淘汰。”显然,扎克伯格对于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断过于理想化甚至激进,而Facebook要推动实现世界透明的目标甚至让人觉得可笑。但是,他就像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AllanSpielberg)导演的《人工智能》中那个一心想成为真人的机器人小孩戴维一样,拥有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影片最终,戴维在妈妈的旁边安静地睡着了,他实现了自己变成“真小孩”的目标。扎克伯格并不缺乏戴维式的勇气与决心,就像他所说的:“让人们更加公开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我认为我们能行,只需要时间。”



  1  2

关键字: 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 创业 成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