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News › 正文

回顾2011年食品安全:五大热点事件的重新解读

Judy 发布于 2012-04-19 11:49 阅读次 

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百出,刚爆出的老酸奶和胶囊事件余热还未退去,又出现了可口可乐含氯问题。每年的3•15晚会都会揭露不少违法企业,而其中食品行业违法的企业数目着实不少。

以下是对2011年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5大热点事件的回顾和重新解读,希望对今年的食品行业起到预警作用。

瘦肉精事件

解读专家:冯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河南“瘦肉精”事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明知故犯、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活动。

这一案件也暴露出政府的监管工作还存在重大薄弱环节。为此,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从“瘦肉精”源头管理、生猪养殖、生猪收购贩运、生猪屠宰、肉品加工等方面加强了监管。

染色馒头事件

解读专家:潘迎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染色馒头事件的核心,一是食品生产企业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将过期食品贿赂使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尽管甜蜜素、栀子黄和山梨酸钾等是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并未被许可在馒头中添加使用,因此此添加行为属于违规超范围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都有允许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标准,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置,目前在国内尚属于空白领域,一方面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处理比较随意;另一方面监管难度也比较大。之前出现的“月饼回炉”事件和此事具有相同特征。

调和豆浆事件

解读专家:罗云波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这一事件的关键是消费者缺乏对于工业食品的正确认知。

在消费者心中,似乎天然的、新鲜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殊不知如果管控不到位,天然的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而“浓缩还原”和“加水冲调”,两个相同的做法,却因为称谓不一样,带给消费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但该事件说明了企业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产品,要讲诚信;同时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公众科普。

地沟油事件

解读专家:胡小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根治“地沟油”关键在于监管,目前“地沟油”的生产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还出现与食用油按照一定比例勾兑的情况,给检测带来了很大难度。应该把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监督,坚持对食品实行过程管理并通过生产链查处违法行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通过专业化的监管,从源头阻断了地沟油,而不是在检测上和“地沟油”进行正面战争。

“地沟油”事件绝不是简单的责任划分,政府部门、企业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一方面,科技界需要寻找有效的检测方法对“地沟油”加以甄别;更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从源头切断“地沟油”的生产链,让消费者真正放心。

塑化剂事件

解读专家:李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使用增塑剂的塑料产品在生活中很普遍,很多以塑料制作包装的食物当中,都可能有微量塑化剂溶出,但只要在国家允许的安全限制内就是安全的,且使用少量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消费者应理性看待。

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媒体虽说有时会为了商业利益捕风捉影,但最后也会揪出一些藏在背后的无良企业。将食品安全的幕后黑手曝光于天日之下,是有些大快人心,然而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食品行业监管的不利,以及企业道德缺失的严重程度。

食品安全既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管,也需要群众的揭发,但更需要的是食品生产企业商业道德的回归,这才能还我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

希望2012年和往后的食品安全黑名单会越来越短。

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百出,刚爆出的老酸奶和胶囊事件余热还未退去,又出现了可口可乐含氯问题。每年的3•15晚会都会揭露不少违法企业,而其中食品行业违法的企业数目着实不少。

以下是对2011年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5大热点事件的回顾和重新解读,希望对今年的食品行业起到预警作用。

瘦肉精事件

解读专家:冯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河南“瘦肉精”事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明知故犯、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活动。

这一案件也暴露出政府的监管工作还存在重大薄弱环节。为此,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从“瘦肉精”源头管理、生猪养殖、生猪收购贩运、生猪屠宰、肉品加工等方面加强了监管。

染色馒头事件

解读专家:潘迎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染色馒头事件的核心,一是食品生产企业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将过期食品贿赂使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尽管甜蜜素、栀子黄和山梨酸钾等是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并未被许可在馒头中添加使用,因此此添加行为属于违规超范围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都有允许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标准,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置,目前在国内尚属于空白领域,一方面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处理比较随意;另一方面监管难度也比较大。之前出现的“月饼回炉”事件和此事具有相同特征。

调和豆浆事件

解读专家:罗云波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这一事件的关键是消费者缺乏对于工业食品的正确认知。

在消费者心中,似乎天然的、新鲜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殊不知如果管控不到位,天然的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而“浓缩还原”和“加水冲调”,两个相同的做法,却因为称谓不一样,带给消费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但该事件说明了企业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产品,要讲诚信;同时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公众科普。

地沟油事件

解读专家:胡小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根治“地沟油”关键在于监管,目前“地沟油”的生产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还出现与食用油按照一定比例勾兑的情况,给检测带来了很大难度。应该把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监督,坚持对食品实行过程管理并通过生产链查处违法行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通过专业化的监管,从源头阻断了地沟油,而不是在检测上和“地沟油”进行正面战争。

“地沟油”事件绝不是简单的责任划分,政府部门、企业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一方面,科技界需要寻找有效的检测方法对“地沟油”加以甄别;更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从源头切断“地沟油”的生产链,让消费者真正放心。

塑化剂事件

解读专家:李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使用增塑剂的塑料产品在生活中很普遍,很多以塑料制作包装的食物当中,都可能有微量塑化剂溶出,但只要在国家允许的安全限制内就是安全的,且使用少量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消费者应理性看待。

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媒体虽说有时会为了商业利益捕风捉影,但最后也会揪出一些藏在背后的无良企业。将食品安全的幕后黑手曝光于天日之下,是有些大快人心,然而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食品行业监管的不利,以及企业道德缺失的严重程度。

食品安全既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管,也需要群众的揭发,但更需要的是食品生产企业商业道德的回归,这才能还我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

希望2012年和往后的食品安全黑名单会越来越短。


关键字: 食品安全 老酸奶 “铬”胶囊 瘦肉精 地沟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