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管理Management › 正文

永辉超市:以生鲜超市开局 足迹遍布全国版图

Christina 发布于 2012-05-11 11:38 阅读次 

永辉超市:以生鲜超市开局 足迹遍布全国版图永辉超市是2001年在福州创立的本土超市,最初只在福建本土有三家超市。十余年来,凭借生鲜产品这项“看家本领”,基于生鲜品自营积累的经验,以“自营+标准化”的“永辉模式”获得了快速扩张。

走出福建

永辉超市的前身是“福州屏西生鲜超市”。2000年,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和总经理张轩宁兄弟成立了这家店,并以生鲜作为主打。在永辉超市的字典里,生鲜分为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六类。其时,生鲜区占了它一半面积,它取代了农贸市场的功能,也像其他超市一样卖各种快消品。

张氏兄弟的“生鲜超市”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一家家永辉超市在福州市内冒出来。与此同时,他们摸索出了安身立命的本事 生鲜的自营和直采。所谓自营,即上述生鲜产品,永辉超市基本都是向供应商买断;直采即永辉超市是和直接生产或养殖上述产品的农户去做贸易,跳过了所有中间商或是批发商。

2004年春天,永辉超市在福州初具规模,创业团队开始考虑,下一步出去扩张。当时大家讨论出两条路:福州为主,在福建全面铺开;福建可以渐进发展,更应该优先跨省扩张。

张轩松坚持第二种,并在这一年前后先后去了北京、成都和重庆等地考察。他的考虑是,去市场容量大又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他去北京时住在福建驻京办,看着偌大的“皇城”,他心里很是没底;相反到重庆时,他几乎确定了就是这个城市此时的重庆到处开工,尘土飞扬,但又不及福州发达,张轩松觉得他能掌控局面。

张轩松并没花多少力气,就说服了团队同意这一决定。理由是“如果我们在重庆亏损,那会影响到福州大本营吗?”大家的答案很一致:不会。于是,去重庆开店!

永辉超市在重庆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拿不到好的店面。最终拿到的观音桥店,在地下二层。它斜对面直线距离不到200米处则是一家在地面一层的家乐福。另外一边则是重庆零售业的老大 重庆百货旗下的超市。

这个难题持续了两年:永辉超市在重庆最开始的5家店,有3家店在地下一层或二层。

签好店面后,生鲜事业部的人先行。今任生鲜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的林建华,当时也是赴山城的人之一,那时他在全国走南闯北采购生鲜货品,能适应重庆的食物和气候。其他同去的人都不行,全都生病了。

2004年10月,观音桥正式开业。开业之初,当地一些人看到永辉超市在这样不理想的地方,做起了面积超过5000平米的卖场,给出了“疯子永辉”的绰号。但度过最初的艰难后,这家店活下来了。2007年,观音桥店的营业收入过亿元。

2008年末,永辉超市在重庆已经站稳脚跟,这一回摆在创业团队面前的选择是:成都或者北京。张轩松延续了上一次选重庆的逻辑,他认为重庆扩张到成都,跟从福州扩张到厦门、泉州类似,而他需要一个新区域,也是竞争更激烈的区域,来弄明白一回事 永辉是只能在福建和重庆成功,还是在全国都受欢迎?

最开初依然是不理想的店面:六里桥店和鲁谷店。后者在四环以后,面积有1万多平米,空了两年都没人租。签约后先行的,不止是生鲜部门的人,还有专门的拓展部。以后永辉超市每签约一个新城市的门店,都会让拓展部去当地农贸市场调研,弄明白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再由生鲜采购按需采购。

鲁谷店于2009年6月成立,不摊销北京总部管理费用的话,当年就实现盈利。永辉超市一招生鲜吃透福建和重庆,这一招北京市民也受用。截止发稿时,永辉超市在北京已经开出10家门店,另有10家已签约的门店在筹建。

2010年永辉扩张到安徽省、贵阳市,2011年,天津、南京、郑州店和石家庄店先后开业。再下一步就是进军东北。

顾客才是重点

模式不是重点,企业的核心永远是顾客,产品是顾客和经营模式之间的链接。正因为如此,永辉超市在货品的选择上,同样抓住了“快”。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在采购食物的时候强调新鲜。这对于普通超市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在冷链环节,在物流环节,永辉超市还在继续摸索。事实上,永辉超市在配送中心和采购模式上自成一体。截至2011年中期,公司共有采购人员1600人,其中生鲜采购人员700人。而采购的文化与同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大的“买手”文化,这不同于“坐商”(仅仅在办公室打打电话与上游供应商谈判实现返点和进场费),而是需要真正去研究商品属性、价格和消费者的适配性,向商品源头直接采购,以实现高毛利。

对于服装等品类,永辉超市同样抓住这一特点,价格便宜质量好、适合居家、适合工薪阶层。

一些卖场在做大以后往往打通所有上下游链条,争取更大的利润。

与其他超市不同的是,永辉超市结合了传统农贸市场与现代超市的特点,既有农贸市场的价格优势以及新鲜、品类齐全的生鲜产品,又带来了现代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一站式购物体验。也许正是这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才成就了永辉的成功。

永辉超市:以生鲜超市开局 足迹遍布全国版图永辉超市是2001年在福州创立的本土超市,最初只在福建本土有三家超市。十余年来,凭借生鲜产品这项“看家本领”,基于生鲜品自营积累的经验,以“自营+标准化”的“永辉模式”获得了快速扩张。

走出福建

永辉超市的前身是“福州屏西生鲜超市”。2000年,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和总经理张轩宁兄弟成立了这家店,并以生鲜作为主打。在永辉超市的字典里,生鲜分为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六类。其时,生鲜区占了它一半面积,它取代了农贸市场的功能,也像其他超市一样卖各种快消品。

张氏兄弟的“生鲜超市”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一家家永辉超市在福州市内冒出来。与此同时,他们摸索出了安身立命的本事 生鲜的自营和直采。所谓自营,即上述生鲜产品,永辉超市基本都是向供应商买断;直采即永辉超市是和直接生产或养殖上述产品的农户去做贸易,跳过了所有中间商或是批发商。

2004年春天,永辉超市在福州初具规模,创业团队开始考虑,下一步出去扩张。当时大家讨论出两条路:福州为主,在福建全面铺开;福建可以渐进发展,更应该优先跨省扩张。

张轩松坚持第二种,并在这一年前后先后去了北京、成都和重庆等地考察。他的考虑是,去市场容量大又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他去北京时住在福建驻京办,看着偌大的“皇城”,他心里很是没底;相反到重庆时,他几乎确定了就是这个城市此时的重庆到处开工,尘土飞扬,但又不及福州发达,张轩松觉得他能掌控局面。

张轩松并没花多少力气,就说服了团队同意这一决定。理由是“如果我们在重庆亏损,那会影响到福州大本营吗?”大家的答案很一致:不会。于是,去重庆开店!

永辉超市在重庆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拿不到好的店面。最终拿到的观音桥店,在地下二层。它斜对面直线距离不到200米处则是一家在地面一层的家乐福。另外一边则是重庆零售业的老大 重庆百货旗下的超市。

这个难题持续了两年:永辉超市在重庆最开始的5家店,有3家店在地下一层或二层。

签好店面后,生鲜事业部的人先行。今任生鲜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的林建华,当时也是赴山城的人之一,那时他在全国走南闯北采购生鲜货品,能适应重庆的食物和气候。其他同去的人都不行,全都生病了。

2004年10月,观音桥正式开业。开业之初,当地一些人看到永辉超市在这样不理想的地方,做起了面积超过5000平米的卖场,给出了“疯子永辉”的绰号。但度过最初的艰难后,这家店活下来了。2007年,观音桥店的营业收入过亿元。

2008年末,永辉超市在重庆已经站稳脚跟,这一回摆在创业团队面前的选择是:成都或者北京。张轩松延续了上一次选重庆的逻辑,他认为重庆扩张到成都,跟从福州扩张到厦门、泉州类似,而他需要一个新区域,也是竞争更激烈的区域,来弄明白一回事 永辉是只能在福建和重庆成功,还是在全国都受欢迎?

最开初依然是不理想的店面:六里桥店和鲁谷店。后者在四环以后,面积有1万多平米,空了两年都没人租。签约后先行的,不止是生鲜部门的人,还有专门的拓展部。以后永辉超市每签约一个新城市的门店,都会让拓展部去当地农贸市场调研,弄明白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再由生鲜采购按需采购。

鲁谷店于2009年6月成立,不摊销北京总部管理费用的话,当年就实现盈利。永辉超市一招生鲜吃透福建和重庆,这一招北京市民也受用。截止发稿时,永辉超市在北京已经开出10家门店,另有10家已签约的门店在筹建。

2010年永辉扩张到安徽省、贵阳市,2011年,天津、南京、郑州店和石家庄店先后开业。再下一步就是进军东北。

顾客才是重点

模式不是重点,企业的核心永远是顾客,产品是顾客和经营模式之间的链接。正因为如此,永辉超市在货品的选择上,同样抓住了“快”。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在采购食物的时候强调新鲜。这对于普通超市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在冷链环节,在物流环节,永辉超市还在继续摸索。事实上,永辉超市在配送中心和采购模式上自成一体。截至2011年中期,公司共有采购人员1600人,其中生鲜采购人员700人。而采购的文化与同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大的“买手”文化,这不同于“坐商”(仅仅在办公室打打电话与上游供应商谈判实现返点和进场费),而是需要真正去研究商品属性、价格和消费者的适配性,向商品源头直接采购,以实现高毛利。

对于服装等品类,永辉超市同样抓住这一特点,价格便宜质量好、适合居家、适合工薪阶层。

一些卖场在做大以后往往打通所有上下游链条,争取更大的利润。

与其他超市不同的是,永辉超市结合了传统农贸市场与现代超市的特点,既有农贸市场的价格优势以及新鲜、品类齐全的生鲜产品,又带来了现代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一站式购物体验。也许正是这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才成就了永辉的成功。


关键字: 永辉超市 家乐福 大润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