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物People › 正文

走近日本平面设计领军人物——原研哉

Cherry 发布于 2012-04-06 15:24 阅读次 

日本平面设计领军人物——原研哉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上海”于2012年3月10日至4月10日在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内呈现。现场展示实物展品 59组、平面展品51组、影像作品3组,共113组件设计作品。通过展览,或许可以对原研哉有一个重新的认知,同时了解其一直以来所希望传达的信息:设计既要有设计性,又要同时具有生产力。

原研哉,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当下最具思辨能力的日本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兼具感性和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促使大家对设计的觉醒为出发点,再以绵密的逻辑为手段,更用立体交叉的视角来思考设计。

热衷写作的设计师

2003年,原研哉的第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正式出版,很多人因为这本书认识原研哉,并开始理解设计。上海展开幕的同时,原研哉的经典著作《白》以及最新的书《欲望的教育》首发。

其实早在学生时期,原研哉读得最多的不是设计的书,朋友里最多的也不是设计师,大多是建筑师和作家。他觉得建筑师需要立体思维,他喜欢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聊天;作家则可以实现语言的转换。原研哉与创作《未成年特攻》的小说家原田宗典是中学同学,上课时,原田宗典把巴掌大的纸藏在课本底下,挥动着钢笔一个个方格填满,原研哉成为他的第一个读者。

“说话是一种语言方式,但要把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必须要经过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靠思维去整理。我希望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而写书就是思考的过程。”原研哉如是说。每天写作是原研哉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些日记和随笔并不是只言片语,往往有几千字,是一天的整理与记录。“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原研哉用这句话为《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开篇。

与无印良品结缘

2002年1月,原研哉应无印良品的品牌缔造者、第一代艺术总监田中一光的邀请,开始担任该公司的艺术指导。三天之后,田中一光便去世了。十年间,原研哉和无印良品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作家原田宗典和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都曾建议原研哉重读唯美派文学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原田还送了一本给原研哉。谷崎在书中提到一种日本食物——羊羹。传统的日本屋子里面总是很暗,而羊羹是一种在黑暗中吃的甜食。如果嘴巴里含上一块羊羹,它会逐渐消失,融入室内的黑暗。和两位荐书者一样,原研哉深深地被这个细节触动了。他甚至认为,《阴翳礼赞》似乎在说他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的状况——没有西方现代性的影响,日本的设计依然可以从自己的“黑暗”和阴影中演化出来。

于是,立足日本的本土文化,他赋予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空”(“EMPTINESS”),并希望将这个理念传播出去。如今,无印良品已经有超过七千种产品。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都没有太多的语言。无印良品成为将过剩的设计加以彻底省略的经典。

2003年,在讨论什么样的“容器”才能容纳人们对无印良品的所有认知时,摄影师藤井保提出了地平线。原研哉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寻找能够完美无瑕地把画面分割成上下两段的地平线。最终,他们锁定了两个地方:玻利维亚的乌尤尼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盐湖和蒙古的大草原。原研哉说,拍摄如此巨大的完美的地平线,是想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天道的普遍性,以及地球与人类之善的前提。

“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适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东西,让18岁的小单身和60多岁的老夫妇都觉得‘这个挺好’,”原研哉说:“这就是无印良品的质量。”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品外形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无关,无印良品一度被称作“无设计”。但使用者从中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无形的舒适,越来越多的人从而认识到什么才是设计的本质。“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工作、休息、共享今天这个星球的人:用现实的期望创造其生活空间,在其服饰上获得快乐,吃安全的食物,睡觉,偶尔旅行,面对顺境和逆境,欢笑和泪水的普通人,”原研哉说:“在我们的工作中,资本主义的逻辑被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

2010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曾经为原研哉办过一场名为“Emptiness(空)”的讲座, 现场主持的建筑师王澍向原研哉发问:“你已经设计了25年,不会烦吗?”

原研哉回答:“喝果汁很快就会烦,喝水就永远不够。”在原研哉眼中,设计也像写作,考验思维体系是否连贯。刚工作时,他给家里设计了一张木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做着同样的设计工作,还住在原来的家里,每天使用着同一张木桌。

设计——无处不在

研究生时代,原研哉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顶级设计师,并且设计好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他要求自己“眼中有全景,手中有工作”。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原研哉说。每天早晨8:30,他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要加班,他总是赶不上晚上的最后一班电车,要打车回家。“他是个非常用功的人,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他不断地看各种各样的书和展览,哪怕是去旅行,也一直在东看西看,”朱锷说,“我们俩一起坐飞机的时候,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吃饭时他可以把盘子和刀叉说一通,喝水时又研究纸杯。他永远在说,如果他来做这个事会做成什么样。他是一个完全活在设计里面的人。”

原研哉像园丁一样在设计的园子里忙碌。他力求设计好的产品,不断思考设计的本质,他以写作的方式传播设计理论,还策划各种设计展览 。旅行是原研哉的嗜好之一,家里的楼梯下专门有个角落堆放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的东西。一次,原研哉到中国的景德镇旅行。他从那些已经变形的瓷器碎片中找到灵感,并且捡很多碎片回去。回到日本以后,他定制了精美的木盒子,并且写明这些瓷片的由来,包装好之后放在高档的店里,标出高昂的价格。结果,全部卖掉了。他说:“作为设计师,我是要告诉大家让人出钱来买,是处置废品的最好方式。”

一次,在意大利旅行时,原研哉发现那里的通心粉很有意思,有各种形状,就开始筹划日本通心粉展。这个创意让建筑师走进厨房,在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主题上展开竞争,从而体现建筑职业的创造性和各建筑师之间的理念差异。原研哉把这个背景告诉了20位日本建筑师、设计师,要他们拿出自己的设计。每个设计都以原尺寸20倍的模型展出,并配上一份食评家、插画家提供的配菜谱。后来,“日本建筑师通心粉展”成为一个经典的设计展览。

原研哉将对国民精神的洞察、对未来人类发展的关切之心融入设计作品中,让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甚至消费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每一件艺术品的背后都注入了大量的思索与实践。他的精心雕琢不仅打造了无印良品,同时也成就了具有原研哉独特的设计风格。


日本平面设计领军人物——原研哉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上海”于2012年3月10日至4月10日在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内呈现。现场展示实物展品 59组、平面展品51组、影像作品3组,共113组件设计作品。通过展览,或许可以对原研哉有一个重新的认知,同时了解其一直以来所希望传达的信息:设计既要有设计性,又要同时具有生产力。

原研哉,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当下最具思辨能力的日本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兼具感性和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促使大家对设计的觉醒为出发点,再以绵密的逻辑为手段,更用立体交叉的视角来思考设计。

热衷写作的设计师

2003年,原研哉的第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正式出版,很多人因为这本书认识原研哉,并开始理解设计。上海展开幕的同时,原研哉的经典著作《白》以及最新的书《欲望的教育》首发。

其实早在学生时期,原研哉读得最多的不是设计的书,朋友里最多的也不是设计师,大多是建筑师和作家。他觉得建筑师需要立体思维,他喜欢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聊天;作家则可以实现语言的转换。原研哉与创作《未成年特攻》的小说家原田宗典是中学同学,上课时,原田宗典把巴掌大的纸藏在课本底下,挥动着钢笔一个个方格填满,原研哉成为他的第一个读者。

“说话是一种语言方式,但要把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必须要经过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靠思维去整理。我希望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而写书就是思考的过程。”原研哉如是说。每天写作是原研哉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些日记和随笔并不是只言片语,往往有几千字,是一天的整理与记录。“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原研哉用这句话为《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开篇。

与无印良品结缘

2002年1月,原研哉应无印良品的品牌缔造者、第一代艺术总监田中一光的邀请,开始担任该公司的艺术指导。三天之后,田中一光便去世了。十年间,原研哉和无印良品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作家原田宗典和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都曾建议原研哉重读唯美派文学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原田还送了一本给原研哉。谷崎在书中提到一种日本食物——羊羹。传统的日本屋子里面总是很暗,而羊羹是一种在黑暗中吃的甜食。如果嘴巴里含上一块羊羹,它会逐渐消失,融入室内的黑暗。和两位荐书者一样,原研哉深深地被这个细节触动了。他甚至认为,《阴翳礼赞》似乎在说他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的状况——没有西方现代性的影响,日本的设计依然可以从自己的“黑暗”和阴影中演化出来。

于是,立足日本的本土文化,他赋予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空”(“EMPTINESS”),并希望将这个理念传播出去。如今,无印良品已经有超过七千种产品。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都没有太多的语言。无印良品成为将过剩的设计加以彻底省略的经典。

2003年,在讨论什么样的“容器”才能容纳人们对无印良品的所有认知时,摄影师藤井保提出了地平线。原研哉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寻找能够完美无瑕地把画面分割成上下两段的地平线。最终,他们锁定了两个地方:玻利维亚的乌尤尼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盐湖和蒙古的大草原。原研哉说,拍摄如此巨大的完美的地平线,是想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天道的普遍性,以及地球与人类之善的前提。

“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适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东西,让18岁的小单身和60多岁的老夫妇都觉得‘这个挺好’,”原研哉说:“这就是无印良品的质量。”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品外形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无关,无印良品一度被称作“无设计”。但使用者从中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无形的舒适,越来越多的人从而认识到什么才是设计的本质。“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工作、休息、共享今天这个星球的人:用现实的期望创造其生活空间,在其服饰上获得快乐,吃安全的食物,睡觉,偶尔旅行,面对顺境和逆境,欢笑和泪水的普通人,”原研哉说:“在我们的工作中,资本主义的逻辑被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

2010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曾经为原研哉办过一场名为“Emptiness(空)”的讲座, 现场主持的建筑师王澍向原研哉发问:“你已经设计了25年,不会烦吗?”

原研哉回答:“喝果汁很快就会烦,喝水就永远不够。”在原研哉眼中,设计也像写作,考验思维体系是否连贯。刚工作时,他给家里设计了一张木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做着同样的设计工作,还住在原来的家里,每天使用着同一张木桌。

设计——无处不在

研究生时代,原研哉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顶级设计师,并且设计好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他要求自己“眼中有全景,手中有工作”。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原研哉说。每天早晨8:30,他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要加班,他总是赶不上晚上的最后一班电车,要打车回家。“他是个非常用功的人,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他不断地看各种各样的书和展览,哪怕是去旅行,也一直在东看西看,”朱锷说,“我们俩一起坐飞机的时候,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吃饭时他可以把盘子和刀叉说一通,喝水时又研究纸杯。他永远在说,如果他来做这个事会做成什么样。他是一个完全活在设计里面的人。”

原研哉像园丁一样在设计的园子里忙碌。他力求设计好的产品,不断思考设计的本质,他以写作的方式传播设计理论,还策划各种设计展览 。旅行是原研哉的嗜好之一,家里的楼梯下专门有个角落堆放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的东西。一次,原研哉到中国的景德镇旅行。他从那些已经变形的瓷器碎片中找到灵感,并且捡很多碎片回去。回到日本以后,他定制了精美的木盒子,并且写明这些瓷片的由来,包装好之后放在高档的店里,标出高昂的价格。结果,全部卖掉了。他说:“作为设计师,我是要告诉大家让人出钱来买,是处置废品的最好方式。”

一次,在意大利旅行时,原研哉发现那里的通心粉很有意思,有各种形状,就开始筹划日本通心粉展。这个创意让建筑师走进厨房,在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主题上展开竞争,从而体现建筑职业的创造性和各建筑师之间的理念差异。原研哉把这个背景告诉了20位日本建筑师、设计师,要他们拿出自己的设计。每个设计都以原尺寸20倍的模型展出,并配上一份食评家、插画家提供的配菜谱。后来,“日本建筑师通心粉展”成为一个经典的设计展览。

原研哉将对国民精神的洞察、对未来人类发展的关切之心融入设计作品中,让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甚至消费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每一件艺术品的背后都注入了大量的思索与实践。他的精心雕琢不仅打造了无印良品,同时也成就了具有原研哉独特的设计风格。



关键字: 设计 原研哉 平面设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