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News › 正文

传《知音》不久或将上市,能否提升杂志品味很重要

Lacy 发布于 2012-05-03 15:57 阅读次 

传《知音》不久或将上市,能否提升杂志品味很重要以3万元和一辆板车起家,历经27年耕耘,知音传媒一举成为国内期刊界老大。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知音传媒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处于初审之中。若成行,其将成为国内期刊第一股。

《知音》上市之路

2011初,知音传媒董事长胡勋璧曾公开表示,随着公司实际控制人知音集团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将向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力争当年底在A股实现上市。

然而,这项被知音集团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却未能在当年如期完成。其原因是高管持股方案问题未能获得批准。

按照知音传媒当初的设计,高管持股人员确定为中高层的13个管理人员(自然人),他们共同持有湖北知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3.633%股权。在管理构架上,知音集团控股知音文化,知音文化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共同持股知音传媒。管理层通过持有大股东知音文化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知音传媒股份。

当时设计的知音集团管理层在知音文化持股具体比例为:胡勋璧0.6485%,雷一大0.454%,周未水0.386%,关前0.318%,陈远祥0.318%,钱钧0.318%,柯洪斌0.2225%,李靖0.2225%,陈昕0.15575%,王应鲲0.15575%,王玉主0.15575%,高英雄0.15575%,郝培文(知音主编)0.1225%。

上海一家证券公司投行总监称,如果上述方案一旦通过,则意味着知音传媒将首开国内传媒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先河,具标本意义,这也是业界对知音IPO抱以热切期待的原因。

不过,尽管有湖北省主要领导鼎力支持,知音传媒完全是市场化媒体、系管理层从小做大等优势,其高管持股方案,仍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由此,知音传媒2011年上市之路搁浅。

备受争议的“知音体”

所谓“知音体”实际上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导致了读者将虚构故事当成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成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欲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1985年创刊伊始,《知音》就以感情、爱情、案情故事,以及明星隐私抓住了读者。随着《知音》开始走红,其文章风格干脆被人们冠以“知音体”,而这种风格的标题也被称为“知音体”标题。

2007年,开始有一些网友以“知音体”进行比对式创作,他们热衷于给熟悉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白雪公主》改名叫《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改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有评论称,这些看似对经典童话、文艺作品的恶搞,实则充满了对媒体煽情、狗血、恶俗标题风格的嘲弄。

然而,就在“知音体”淡出网络的时候,这些年来,《知音》和“知音体”却从未分开过,甚至又有了新的扩张。

《知音》上市后面临的问题

《知音》杂志屡屡对簿公堂,“知音体”引发社会争议,《知音》公信力受到质疑,但与此同时,知音传媒集团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类公司,这在中国期刊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目前知音传媒正处于初审阶段,不久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看一个杂志,首先要看其定位与发行,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对此,《知音》杂志创办人胡勋璧从不讳言。胡勋璧高中毕业,没有上过大学,他直言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就是草根。正因为定位准确,《知音》在普通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一直优势突出。

《知音》崛起的背景是许多期刊主动放弃农村读者市场,转而瞄准城市高端读者市场。中国传媒期刊往往盯着城市的高端精英读者市场,因为发行工作容易,这类期刊大多在一线城市,发行成本较低。此外,很多传媒都靠广告来获取最大收入,而这些时尚杂志往往容易获得广告投放。

但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也就不再是一条捷径了,照样也会拥挤。现在我们看到的恰恰就是这样的状况。正因为时尚杂志过于强调阳春白雪,以至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这类杂志的发行量都不太高。

而《知音》和《故事会》、《读者》类似,看似在走一条传统路线,这是一条占领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的路线,他们关注的是其他期刊不太关注的市场。《知音》市场份额的积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发现市场空间后,做了几十年,才达到如今的规模。如果有人现在再去仿效《知音》的话,代价会很大,甚至是无法复制的。

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市民,其阅读需求长期以来被有一定精神洁癖的传媒期刊忽视了,而《知音》找到了这个空白。

尽管如此,一些市场分析专家仍呼吁《知音》需要在内容和品格上提升。《知音》几十年不变,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希望它上市后,在获得强大资本支持后,让杂志有新的变化。

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知音》拥有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理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读者,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味,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随着阅读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渠道的便利,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读者将不断成熟,不断成长,媒体也需要伴随读者一起提升。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也会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知音》杂志在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品牌收入上的营销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未来知音集团的首要任务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的发行收入。要想方设法,如果用这一品牌创造更大的附加利润。

传《知音》不久或将上市,能否提升杂志品味很重要以3万元和一辆板车起家,历经27年耕耘,知音传媒一举成为国内期刊界老大。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知音传媒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处于初审之中。若成行,其将成为国内期刊第一股。

《知音》上市之路

2011初,知音传媒董事长胡勋璧曾公开表示,随着公司实际控制人知音集团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将向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力争当年底在A股实现上市。

然而,这项被知音集团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却未能在当年如期完成。其原因是高管持股方案问题未能获得批准。

按照知音传媒当初的设计,高管持股人员确定为中高层的13个管理人员(自然人),他们共同持有湖北知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3.633%股权。在管理构架上,知音集团控股知音文化,知音文化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共同持股知音传媒。管理层通过持有大股东知音文化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知音传媒股份。

当时设计的知音集团管理层在知音文化持股具体比例为:胡勋璧0.6485%,雷一大0.454%,周未水0.386%,关前0.318%,陈远祥0.318%,钱钧0.318%,柯洪斌0.2225%,李靖0.2225%,陈昕0.15575%,王应鲲0.15575%,王玉主0.15575%,高英雄0.15575%,郝培文(知音主编)0.1225%。

上海一家证券公司投行总监称,如果上述方案一旦通过,则意味着知音传媒将首开国内传媒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先河,具标本意义,这也是业界对知音IPO抱以热切期待的原因。

不过,尽管有湖北省主要领导鼎力支持,知音传媒完全是市场化媒体、系管理层从小做大等优势,其高管持股方案,仍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由此,知音传媒2011年上市之路搁浅。

备受争议的“知音体”

所谓“知音体”实际上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导致了读者将虚构故事当成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成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欲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1985年创刊伊始,《知音》就以感情、爱情、案情故事,以及明星隐私抓住了读者。随着《知音》开始走红,其文章风格干脆被人们冠以“知音体”,而这种风格的标题也被称为“知音体”标题。

2007年,开始有一些网友以“知音体”进行比对式创作,他们热衷于给熟悉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白雪公主》改名叫《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改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有评论称,这些看似对经典童话、文艺作品的恶搞,实则充满了对媒体煽情、狗血、恶俗标题风格的嘲弄。

然而,就在“知音体”淡出网络的时候,这些年来,《知音》和“知音体”却从未分开过,甚至又有了新的扩张。

《知音》上市后面临的问题

《知音》杂志屡屡对簿公堂,“知音体”引发社会争议,《知音》公信力受到质疑,但与此同时,知音传媒集团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类公司,这在中国期刊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目前知音传媒正处于初审阶段,不久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看一个杂志,首先要看其定位与发行,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对此,《知音》杂志创办人胡勋璧从不讳言。胡勋璧高中毕业,没有上过大学,他直言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就是草根。正因为定位准确,《知音》在普通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一直优势突出。

《知音》崛起的背景是许多期刊主动放弃农村读者市场,转而瞄准城市高端读者市场。中国传媒期刊往往盯着城市的高端精英读者市场,因为发行工作容易,这类期刊大多在一线城市,发行成本较低。此外,很多传媒都靠广告来获取最大收入,而这些时尚杂志往往容易获得广告投放。

但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也就不再是一条捷径了,照样也会拥挤。现在我们看到的恰恰就是这样的状况。正因为时尚杂志过于强调阳春白雪,以至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这类杂志的发行量都不太高。

而《知音》和《故事会》、《读者》类似,看似在走一条传统路线,这是一条占领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的路线,他们关注的是其他期刊不太关注的市场。《知音》市场份额的积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发现市场空间后,做了几十年,才达到如今的规模。如果有人现在再去仿效《知音》的话,代价会很大,甚至是无法复制的。

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市民,其阅读需求长期以来被有一定精神洁癖的传媒期刊忽视了,而《知音》找到了这个空白。

尽管如此,一些市场分析专家仍呼吁《知音》需要在内容和品格上提升。《知音》几十年不变,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希望它上市后,在获得强大资本支持后,让杂志有新的变化。

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知音》拥有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理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读者,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味,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随着阅读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渠道的便利,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读者将不断成熟,不断成长,媒体也需要伴随读者一起提升。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也会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知音》杂志在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品牌收入上的营销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未来知音集团的首要任务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的发行收入。要想方设法,如果用这一品牌创造更大的附加利润。


关键字: 《知音》上市 胡勋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