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乐观地认为,发生于地球另一端的欧债危机同自己并无多大干系。因此诺基亚西门子公司、英国汇丰控股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裁员信息,并未引起多大关注。然而,随着2011年年报的公布,人们发现,事实并没如此简单。
2011年年报统计数据显示,A股三成上市公司去年出现减员,共计裁员9万多人,其中美的一年内3万多人的大裁员创下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裁员纪录。而这样的裁员风暴仍在继续,三一重工、李宁、金地、比亚迪等国内知名企业,今年来接连陷入裁员风波,尽管多家公司否认裁员,但却被怀疑通过人事调整或降薪等手段“变相裁员”。
美的某中层李凯(化名),最近有点不太爽,“薪水下滑了三成,而且还要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他又话锋一转,“但我还算好的了,整个部门人员被裁了一大半,有干了八九年还被辞退的。”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看来,美的案例说明,过去十几年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能延续下去;而比亚迪裁员亦证明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人海战术过时,裁员风暴来袭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曾骄傲地说:“2025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企业,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巨大聪明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它比几百亿的市值更可靠,不会忽高忽低。”
现在,比亚迪不得不忍痛舍弃其重要“资本”———比亚迪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底,集团在职员工为177624人,较2010年比亚迪公布的183317人大幅减少5693人。其中,市场营销类员工从6058人大幅减少到2966,占总人数比重也由前一年时的3.31%下降至1.67%;研发类员工从16797人减少到15733人。反观行政综合管理类员工,则从13105人增加到了17254人,占比由7.15%上升至9.71%。
受国内汽车市场增速大幅回落及自主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下降等因素影响,比亚迪汽车销量较2010年大幅下滑:去年比亚迪共销售汽车43.7万辆,同比下降13.33%,远没有达到比亚迪集团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受产品组合变化、主要客户销售下降、市场竞争激烈及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1年比亚迪集团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95.57亿元,同比下降4.85%;毛利率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至12%。行业不景气,断臂求生不得已。王传福说,裁员和调整是在为过去买单,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从大扩张到大收缩
减员的远不止比亚迪一家。据统计,截至3月25日,已公布年报的近750家上市公司中,有227家实施了裁员计划,总计减员约9万人:中国铝业去年裁员近7000人,上海电气和海通证券则分别裁员2506人和1552人;汉王科技员工总数由原来的1570人减少至659人,减员幅度高达58.03%。光美的一家,员工数即从2010年末的98676名锐减至66497人,裁员32179人,员工人数同比大降32.6%,创下国内企业裁员新高。
规模的盲目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美的由此前的大扩张骤然间转向大收缩,规模扩张时代宣告终结。“去年上半年,我们部门还在大规模招聘员工,高举高打,但到第四季度,很多人屁股还没坐稳就被裁了。”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裁员指标由总部下达,每个销售公司什么时间要减到多少人,准确到个位数。“我们部门裁掉了一大半人,新招的肯定先被辞退,留下的也降薪三成。”
有行业专家指,2006年美的曾大幅裁员,2010年又大幅招兵买马,大幅裁员其实也是对之前“畸形”用人的一个吐纳,“很多员工与美的尚处于磨合期,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员工与企业的融合难度。”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原以规模为导向的成功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公司适时提出与推动战略转型。”美的电器年报如此陈述。事实上,受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人民币升值、国内信贷紧缩、房地产市场低迷、家电下乡政策逐步退出以及欧债危机等国内外因素影响,家电行业业绩整体不振。广东小家电企业伊立浦、小天鹅也在去年分别裁员531人和359人。
“速度不是我们单方面能够左右的。这个机会来了,这个大潮来了,这个高增长时期来了必须跟上,所以在过去几年里小天鹅更多的是关注于数量、速度。但是行业不可能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所以企业必须转到质量跟效益,这是小天鹅转型的一个最根本的想法和出发点。”小天鹅总经理柴新建向南都记者表示,小天鹅目前正加速转型,目标是让企业从高速运转转变为平稳运转,从量变转变成质变。
谁的裁员期,谁的死亡期?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多家企业裁员自救,更多企业亦感受到唇亡齿寒。
电商率先喊出“不惜一切压缩成本”的口号。“从去年以来电商开始进入了寒冬期,很幸运我们度过了去年底的第一个难关,按市场的判断,今年年中、年底将是第二个重要的电商死亡期,我们将会是面对死亡的那一个吗?不用回避,凡客以后几乎都要面对这个残酷的问题。”维棉C E O林伟发出内部邮件称,公司必须不惜一切压缩可以压缩的费用和成本,包括所有的人员,行政办公费用、业务差旅费、宴请费等,直至最后打印纸的数量都需节省。“如果削减工资是让公司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也将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
维棉70多人的团队上月刚刚裁掉了15个员工。传出欠薪裁员的还有呼哈网、走秀网,甚至那个姚晨骑着毛驴大吼的赶集网。
“房地产可能是下一个爆发裁员的行业。”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说,处于调控风口浪尖的房地产行业依然持续低迷,多数开发商存货周转率下降明显,手中库存量出现急剧飙升,“销售不行,必然要裁员”。
目前,多家开发商内部均流传着裁员的消息,裁员幅度约为10%-20%。有大型房企品牌部人士透露,今年年初,公司就已经将在售项目的销售人员裁减了90%,楼盘销售主要都外包给销售公司。
历来顶着“高薪”光环的证券行业,也正在迎来寒冬。2011年,被业内称为券商生存最艰难的一年,沪综指全年下跌了21.68%,券商板块超过大盘下跌26.41%,18家上市券商去年仅实现净利润264亿元,同比下滑近50%,利润降幅超过60%的有5家公司,全年市值蒸发将近3000亿元。券商纷纷勒紧腰带过日子,降薪、裁员消息不绝于耳。就在本月,平安证券刚刚裁掉了20个分析师。
有分析师担心,糟糕的市场环境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转机的可能性不大,类似平安证券的裁员有可能被其他券商效仿———今年1月,包括东北证券、广发证券、太平洋证券、东吴证券等4家券商净利润均出现亏损,其中广发证券1月净利润亏损8991.19万元。“各地裁员都是企业应对经济下行的措施。但中国没那么严重。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还在为招工难犯愁,甚至不少企业还乐观认为,政策性投资拉动依然是度过寒冬的法宝,但现实可能要残酷得多。现在业界基本认同了今年的经济和政策复杂性可能还要超过2009年。”在该人士看来,中国经济进入平滑增长曲线的减速时期正在到来,以前那种依靠规模扩张的模式已经很难重现,这也意味着发生在传统行业的裁员现象仍会继续。而发生在上市公司身上这些不太美妙的信号,或许预示着中国企业,至少是制造业企业的寒冬,已经真正来临。
欧美的裁员和失业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而在中国这一悲剧似乎正要开始上演。企业更多是出于前瞻性考虑、对未来国内外需求判断后做出主动调整。裁员现象短期是对经济周期的应对,长远看是中国转型的普遍现象,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向以内需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从规模导向到靠品牌、技术创新实现增长,国内企业转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