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第111届广交会落幕。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4.8%和2.3%。这是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之外,广交会历史上罕见的成交额明显下降。外需不振、成本上升、融资困难、贸易摩擦等是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外贸订单下滑的主要原因。
本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的数目再创新高,并且与世界经济情势相呼应,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数目变化。截至5日14时,本届广交会累计到会采购商210831人,比上届同期增长0.17%,比第109届同期增长1.16%,再创新高。
采购商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欧洲和美洲,其次是非洲和大洋洲。来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采购商均比上届明显增长,受国际经济情势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亚洲和欧洲的采购商人数则下降,欧洲降幅甚至达到11.15%,到会38125人,希腊客商更是下降超过四成。相比之下,俄罗斯、印度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到会人数都增长了10%以上,显示出较大的提升空间。
亚洲地区采购商数量有升有降,中国香港和日本客源均下滑。在广交会举办的同期,香港也有类似展会,因此分流了部分客商。另有客商为节约采购成本,没有通过香港代理商来内地采购;日本则是因为没有完全摆脱去年地震的影响,欧债危机更加剧了其经济的低迷程度。
本届广交会虽然到会采购商数目增加了,但成交额却不容乐观——除出口成交下降外,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了86.3%,长单仅占13.7%,这表明采购商下单谨慎,同时国内企业担心原材料涨价、汇率波动,也不敢接长单。
不过,本届广交会成交情况的主要特点还是欧美市场成交继续下降,新兴市场明显增长。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成交金额下降5.6%;受美国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美国市场成交金额下降8.1%;但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成交增长4.1%,非洲国家成交增长13.5%,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开拓新兴市场的成效逐渐显现。
一方面,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仍在,主要消费市场需求不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成为订单下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加剧,使中国生产成本优势渐失,一些价格低的大单开始转向其他劳动密集型国家;而光伏、通讯等高科技产业受到发达国家的挤压;一些国家开始“再工业化”进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都导致了成交下滑。
广交会成交额的下降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国内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而订单的持续下降,降低了企业的营业额,从而影响了利润。
在目前欧美订单受阻的情况下,开拓新兴市场,是企业生存下去的保障。不少企业反映,由于经验积累较少,在开拓新兴市场的过程中,还处在“交学费”的阶段,对当地管理风格、政府作风、市场运作规律和特点缺少足够了解,走了不少弯路。
在应对订单下滑方面,外贸企业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订单的主要来源国设立办事处,主动到客户所在的市场了解需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客户。并且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下手,降低成本,同时,要积极申请国际认证,不断增强品牌意识。
尽管争取国外订单主要靠企业的自身努力,但这个过程需要国家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通过双边协商减少一些国家不合理的贸易保护等,这样可以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积极性更高,过程也会更加顺利。
总之,第111届广交会的成交额的确因为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不好而下滑,但企业如果自主努力,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提携,中国外贸企业的状况还是可以有很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