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来只能用电脑终端上网的模式,人们从此可以边移动边上网。城市的地铁车厢拥挤不堪,人们纷纷掏出手机上网,打发这无聊的交通时间。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一点转变都会让商家看到无限商机,甚至他们会有意引导人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为自己创造商机。
移动互联网不仅让智能手机生产商赚得盆满钵满,其他相关产品的提供商也嗅到了商机,一个个蠢蠢欲动。上网必需的浏览器便是一个例子,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增多,一批专门生产手机浏览器的企业纷纷展露拳脚。海豚浏览器可以说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2010年2月份登陆Android Market的海豚浏览器,在2011年12月份迎来了自己在美国的第1000万个用户。在美国,海豚浏览器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开发者作品之一。它不但吸引了谷歌副总裁Andy Rubin、GetJar创始人Ilja Laurs和Lady Gaga等高端人群作为用户,而且还是美国风投和科技媒体追逐的明星。
海豚浏览器在2011年7月份才回到国内上线,虽然目前尚处于第三方浏览器的第二阵营,但依靠海豚团队出色的创新能力,其在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大潮中可谓卡位成功、收获颇丰。
然而,在2011年爆发的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市场与技术双双洗牌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创新节奏不出昏招,将决定海豚能否把自己的优势保持并扩大。同时,作为普遍尚未盈利的工具类app阵营中的一员,海豚也将在这次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
海豚浏览器的一鸣惊人,是因为其于2009年末在Android平台之上第一个运用了多点触控技术。而在那个时候,谷歌尚未发布正式支持多点触控的Android2.2版本(然而被封装的底层技术其实是支持的),这令美国热衷于技术的极客们大为折服。海豚浏览器因此一炮而红,一个月内用户便达到了25万并引起了TechCrunch的注意。因为对Android技术修改过大,海豚浏览器还曾一度被谷歌下架,但经过沟通后不久又返回了Android。
海豚浏览器的创始人杨永智并没有沉醉于这种成功。紧接着,海豚浏览器在随后版本中率先加入了多标签、手势操作和插件平台功能。这种不断的创新势头使得它在2010年3月份便拥有了美国的100万用户,一年之后这一数字则达到了500万。
而海豚正是利用往日浏览器宿将们走神儿的空隙,成功地在移动互联网之上圈得一大块地盘。海豚浏览器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流,精准的市场定位,是海豚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内市场的其他移动浏览器相比,杨永智则给海豚一个独特的品牌定位:更注重体验而忽视流量的高端浏览器。遍观中国市场,这种定位可谓绝无仅有。因为在现实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中,流量费是用户和应用开发者都不可忽略的一个约束条件。因此,无论是作为元老的UC浏览器,还是后来居上准备通吃的QQ浏览器,抑或是其他,无一不是高举“省流量”的招牌。
对此,杨永智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智能手机用户本身就偏中高端一点,相对于流量费他们更注重用户体验。实际上,他的确发现也会有很多用户手机上同时装多个浏览器,在上半个月流量充足时使用海豚,而在下半月流量不够时使用别的省流量的浏览器。
“好的用户体验和节省流量是相悖的,省流量是Wap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杨永智说。
虽然在海豚浏览器的标签栏和快速访问栏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网址链接,但杨永智告诉本刊,这些均为免费链接。实际上,在红杉和经纬投资海豚团队之时,也并没有提出盈利目标。毕竟,在移动互联网的当下时局中,依靠一款工具应用实现盈利还是不现实的事情。
另一个事实是,在处处碎片化的格局之中,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推广成本极高。在海豚浏览器诞生的2年多时间中,杨永智基本没有花钱做过推广,完全是靠各种社交工具进行口碑传播,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还以“捐献”的方式采用收费下载模式。
不走寻常路的杨永智有意将海豚浏览器的定位与市场上的大众浏览器区别开来,然而,这也是他的风险所在,毕竟大部分用户对流量还是比较敏感的,加上新、旧竞争者的相互角逐,海豚浏览器当下最先要解决的还是市场占有率问题。只有更多用户体验到海豚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决定是否买账。不过,比较乐观的一点是互联网上的老牌浏览器目前还没有心思争夺这块蛋糕,新锐浏览器可以尽情在更加开放的生态环境中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不断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