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业内人士表示,伴随人民币国际使用步伐的明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这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要稳定地、按部就班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
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持续加快,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放宽至百分之一,这是继2010年6月19日启动第二次人民币汇改以来的又一重大突破。人民币波动加大彰显官方立场,此一举动有助于人民币的更加市场化,并利于人民币进一步往国际投资货币甚至是国际储备货币方向行进。
由国际金融的历史发展沿革来看,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经济体的大小。
美国目前的GDP约15万亿美元,相当于欧元区17个国家的总和,相较于中国2011年预估的不到7万亿,日本的5万亿甚至是英国的3万亿,美国经济体量仍然独步一时。以未来发展潜力而言,美国人口刚刚超过3亿,欧元区人口约3.3亿,中国、印度则分别有13亿和11亿人,印度发展潜力虽大,但以目前两万亿美元不到的GDP总量,近期之内几无可能形成国际货币。可见,美元、欧元主导全球外汇市场的现象,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
其次是流动性。以外汇市场交易量来讲,目前伦敦一地的外汇交易量占比高达37%,大幅领先纽约的18%,日本的6%,新加坡、瑞士、中国香港的5%及澳大利亚的4%。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换手率较高的货币除了美元(84.9%)以外,还有欧元(39.1%)和日元(19.0%)。就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而言,目前市场兑美元计价的债券渴求程度大于欧元,欧元区缺乏大一统的政府及统一债券的发行,在政府公债上难以与美国抗衡,因此相对于欧元,美元仍在大小、信用质量、流动性上独占优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元长期趋于贬值的情况下,自2006年以来欧元计价债券的发行量已超越美国,由此也可以预见,美元、欧元的流动性将会进一步拉近。
再一个是币值的稳定性。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胀率(扣除实务能源等易受季节性影响因素)长期平均低于2%,而中国目前并没有核心通胀的概念,CPI则因食物占比过高而大幅波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经济是属于比较稳定的。这些年人民币的通胀水平都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币值相对比较稳定。当然,币值稳定不是币值一点都不动。一般来说,中国等发展中和改革转型国家,总会把通胀目标定得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稍微高一点的水平上。
另外,惯性也是货币国际化中不可忽略的一点。
目前全球贸易结算及原物料计价均以美元为主,美国一直在以其政治、经济实力来维持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任何其他国家货币要想与美元平分天下甚至超越其重要性,非得建立起贸易或者投资目的的货币持有认可度不可。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地位很难动摇,欧元虽然有挑战机会,也有了不少底气,但鉴于其自身的弱点,恐怕仍需较长的时间才能上一个台阶,而人民币更是要长期努力。现在可以预见的是,人民币在资本账目开放的过程中,资金的流动与汇率的变动都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企业将得到很大受益。若企业能自由使用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结算,则可规避汇率上的风险,减轻避险成本,扩大贸易活动范围。中国的企业可借此利好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并购项目,拓展业务半径。另外,若人民币有朝一日成为投资或者储备货币,中国则可以享有铸币税,并发行债券或股票来向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利用其他国家的资金来作为发展自身的需要。
人民币国际化后也将为个人的出国旅游或者投资理财带来更大的便利。一个货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通常是升值的,这一方面可以极大增加民众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可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海外市场,分散投资标的风险,也增加自身的投资理财经验。
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固然不变,但速度上仍需配合国内经济的转型,切勿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更不能为此而牺牲了经济发展大局。1985年,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看似前景一片光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热火朝天,日元因此跃跃欲试进军国际化。日元大幅升值后,热钱随之大幅涌入,但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曾经日本经济快速下行,陷入通缩境遇,跌入了长达20年的不景气之中,至今未见真正起色,而日元的国际化也早已化为一场梦。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而言,这是一个意义不凡的前车之鉴。中国理应充分汲取日本当年的教训,人民币国际化务必量力而行,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