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财经Finance › 正文

发改委约谈价格,是真能“奏效”还是仅仅“作秀”?

Danny 发布于 2012-04-18 11:55 阅读次 

发改委约谈物价,能奏效吗?一种物品价格上涨,说明其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了。见到价格上涨,消费者会减少相关产品的消费,生产者会增加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两者相加,能更快速有效地缓解相关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如果发改委去作人为干预,不允许价格正常传递信号,则消费者无从节俭,生产者无力增加供应,那供求紧张的局面就更难得到缓解。

据媒体报道,为了确保价格总体稳定,国家有关部门近日约谈饮料、奶业、糖业、酒业等17家行业协会。据一家被约谈的大型食用油企业透露,已经被要求“暂缓涨价两个月”。

发改委约谈企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9月16日,发改委约谈企业之后,经济学家许小年就发微博说这是“流氓手法”。事实上发改委约谈企业,从来就无助于物价稳定。

在发改委的淫威之下,很多企业可能迫于压力不敢不接受约谈,不敢不答应暂缓涨价,但只要经济压力在那里,相关企业最终还是得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让价格涨上来。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这些企业就会无法生存下去。

这几年来,很多人都能注意到这样的事情:一些饮料瓶身突然变“苗条”了,原来500毫升含量的饮料,变成450毫升;方便面的袋子似乎也显得更空了,以前一个面饼320克,现在变成了280克;以前牛肉面里我们还能看到不少牛肉块,现在牛肉块是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少了。

这些商品的标价没有变或者变化不大,但产品数量变少了,实际上还是价格上涨。这是任何消费者都明白的道理,但发改委不明白或者不愿承认,以为他们只要一声令下,就真的能管得住物价。

发改委干预物价,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形成一些很恶劣的后果。因为价格是传递商品供求信息的重要信号。一种物品价格上涨,就说明其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了,见到价格上涨的信号,消费者会减少相关产品的消费,生产者会增加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两者相加,能更快速有效地缓解相关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如果发改委去作人为干预,不允许价格正常传递信号,则消费者无从节俭,生产者无力增加供应,那供求紧张的局面就更难得到缓解。

当然,在发改委干预之下,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上面提到的,企业就会悄悄减少同一标价单位的产品数量,实际上还是让价格上涨了。这还是非常好的一种情况,可怕的是什么?可怕的是企业不是减少产品数量,而是降低产品质量。比如他们不是减少牛肉面中的牛肉数量,而是采购劣质的牛肉来以次充好,这样做消费者更难辨别,但潜在危害更大。在价格管制之下,有些企业完全可能被迫这样干。

比如前几年举世震惊的三聚氰胺奶粉案,就有人指出这是价格管制惹的祸。发改委一边管价格,一边管奶粉的蛋白质含量,那有些企业或者奶农为了达标,就只能往奶粉或牛奶里面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案给人留下了许多沉痛而深刻的教训,但许多人似乎并没有认识到价格管制可能是其中最关键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发改委有这个知识吗?很让人怀疑。

政府关心物价上涨,这当然是应该的,但应该找准物价上涨的原因,让合适的部门去做正确的政策调整。近年来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通货膨胀。这点从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看得最清楚。2001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15万亿元,2011年底,则达到了85万亿元人民币。十年间增加了近 70万亿元。毫无疑问,这就是通货膨胀。

既然如此,在当前中国要压住物价,就得让央行控制货币发行量,把通货膨胀率切实降下来,而不是让发改委来约谈企业,对物价波动作行政干预,因为这样做根本无助于稳定物价。

发改委约谈物价,能奏效吗?一种物品价格上涨,说明其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了。见到价格上涨,消费者会减少相关产品的消费,生产者会增加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两者相加,能更快速有效地缓解相关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如果发改委去作人为干预,不允许价格正常传递信号,则消费者无从节俭,生产者无力增加供应,那供求紧张的局面就更难得到缓解。

据媒体报道,为了确保价格总体稳定,国家有关部门近日约谈饮料、奶业、糖业、酒业等17家行业协会。据一家被约谈的大型食用油企业透露,已经被要求“暂缓涨价两个月”。

发改委约谈企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9月16日,发改委约谈企业之后,经济学家许小年就发微博说这是“流氓手法”。事实上发改委约谈企业,从来就无助于物价稳定。

在发改委的淫威之下,很多企业可能迫于压力不敢不接受约谈,不敢不答应暂缓涨价,但只要经济压力在那里,相关企业最终还是得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让价格涨上来。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这些企业就会无法生存下去。

这几年来,很多人都能注意到这样的事情:一些饮料瓶身突然变“苗条”了,原来500毫升含量的饮料,变成450毫升;方便面的袋子似乎也显得更空了,以前一个面饼320克,现在变成了280克;以前牛肉面里我们还能看到不少牛肉块,现在牛肉块是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少了。

这些商品的标价没有变或者变化不大,但产品数量变少了,实际上还是价格上涨。这是任何消费者都明白的道理,但发改委不明白或者不愿承认,以为他们只要一声令下,就真的能管得住物价。

发改委干预物价,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形成一些很恶劣的后果。因为价格是传递商品供求信息的重要信号。一种物品价格上涨,就说明其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了,见到价格上涨的信号,消费者会减少相关产品的消费,生产者会增加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两者相加,能更快速有效地缓解相关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如果发改委去作人为干预,不允许价格正常传递信号,则消费者无从节俭,生产者无力增加供应,那供求紧张的局面就更难得到缓解。

当然,在发改委干预之下,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上面提到的,企业就会悄悄减少同一标价单位的产品数量,实际上还是让价格上涨了。这还是非常好的一种情况,可怕的是什么?可怕的是企业不是减少产品数量,而是降低产品质量。比如他们不是减少牛肉面中的牛肉数量,而是采购劣质的牛肉来以次充好,这样做消费者更难辨别,但潜在危害更大。在价格管制之下,有些企业完全可能被迫这样干。

比如前几年举世震惊的三聚氰胺奶粉案,就有人指出这是价格管制惹的祸。发改委一边管价格,一边管奶粉的蛋白质含量,那有些企业或者奶农为了达标,就只能往奶粉或牛奶里面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案给人留下了许多沉痛而深刻的教训,但许多人似乎并没有认识到价格管制可能是其中最关键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发改委有这个知识吗?很让人怀疑。

政府关心物价上涨,这当然是应该的,但应该找准物价上涨的原因,让合适的部门去做正确的政策调整。近年来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通货膨胀。这点从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看得最清楚。2001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15万亿元,2011年底,则达到了85万亿元人民币。十年间增加了近 70万亿元。毫无疑问,这就是通货膨胀。

既然如此,在当前中国要压住物价,就得让央行控制货币发行量,把通货膨胀率切实降下来,而不是让发改委来约谈企业,对物价波动作行政干预,因为这样做根本无助于稳定物价。


关键字: 发改委 物价上涨 消费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