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商情Market › 正文

植物工厂在中国:市场有限,前景无限

Danny 发布于 2012-09-20 09:57 阅读次 

植物工厂在中国:市场有限,前景无限坐落在北京市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人民大学只有1个公交站的距离。从东门走入校园,可以看见1500平的温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温室的入口写了8个大字:“科研重地,禁止进入”。

温室里头,一排排绿意盎然的盆栽,似乎隐藏了高深莫测的伟大机密。但是也有闲置的空间,好像在等待园丁到来。

这里是中国植物工厂的发源地,也是最大植物工厂公司的据点。

10年前,农科院的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其长,带动植物工厂的技术研究。

他的学生魏灵玲,同时创办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公司,成为最大的植物工厂设备供应商。

中环易达是隶属于农科院的公司。巨大的连栋温室属于国家,中环易达以学校开发的技术为基础,在里面研究植物工厂。

今年,光是贩卖设备与技术,中环易达的营收就达2亿人民币。

但是中国的环境,和日本截然不同。

中国人多,但是农田更多。菜价便宜,粮食自给率达9成,植物工厂应该没有空间生存。

为什么中国要做植物工厂?中环易达的客户,又是哪些人?

身为学术界植物工厂的发起人,杨其长的办公室非常朴素。一幅孔夫子的画像下,几株盆栽在暖气上逐渐枯黄。

提起植物工厂的历史,在农科院做了25年的杨其长,简直倒背如流。

不甘落后荷兰、以色列

从一开始,他就身处其中。“97年,看到荷兰和以色列在水耕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中国政府也决定要做,”他回忆。

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引进技术、建立示范农场。他们看到的,不是粮荒的潜在危险。他们觉得植物工厂是高科技的象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当然不能落后。

02年,设施农业研究中心的团队投入研究,先以自然光照明的温室为出发点。

05年,看见荷兰瓦格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用LED取代自然光,杨其长也如法炮制,建造6平的小小植物工厂。

3年前,农科院在长春博览会上,首度展示10倍大的人工光植物工厂。产业随后跟着起飞。除了中环易达,还有位于山东、南京、江苏等地区的十几家公司。

这些公司是以制造和贩卖植物工厂的设备为主。最大的客户,就是政府。

“建设植物工厂的钱,很多是政府花在博览会上的经费,”杨其长说,中国政府通过一连串展览示范,希望鼓励业界投入。

中环易达总经理魏灵玲观察,未来贩卖高品质作物的农业企业,终将取代政府,成为植物工厂的最大客户。

抓住高端市场的胃

例如,山东的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已经开始注意植物工厂的作物。消费力较强的民众,就是植物工厂要开发的市场。

中国推动植物工厂,也是追求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城市化的趋势,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单打独斗的农业经济必将经历蜕变。

魏灵玲看到的商机,就是除了农业企业以外,农村也会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到时候,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跟中环易达买设备,而是代表整个社区的农村合作社,设置植物工厂,进行转型。

“植物工厂在中国的市场或许有限,但是还没看到饱和的迹象,这个市场比台湾、日本都大。”杨其长说。

中国植物工厂的科技稍微落后,但是成本较低,适合当地市场。政府做展览,是因为不想落后国际。但是企业看到的市场,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和高端市场的胃。

1500平的温室里,有绿色的植物,也有灰暗的阴影,中国的植物工厂,袖子里藏了什么王牌?接下来的两、三年,答案即将揭晓。

植物工厂在中国:市场有限,前景无限坐落在北京市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人民大学只有1个公交站的距离。从东门走入校园,可以看见1500平的温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温室的入口写了8个大字:“科研重地,禁止进入”。

温室里头,一排排绿意盎然的盆栽,似乎隐藏了高深莫测的伟大机密。但是也有闲置的空间,好像在等待园丁到来。

这里是中国植物工厂的发源地,也是最大植物工厂公司的据点。

10年前,农科院的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其长,带动植物工厂的技术研究。

他的学生魏灵玲,同时创办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公司,成为最大的植物工厂设备供应商。

中环易达是隶属于农科院的公司。巨大的连栋温室属于国家,中环易达以学校开发的技术为基础,在里面研究植物工厂。

今年,光是贩卖设备与技术,中环易达的营收就达2亿人民币。

但是中国的环境,和日本截然不同。

中国人多,但是农田更多。菜价便宜,粮食自给率达9成,植物工厂应该没有空间生存。

为什么中国要做植物工厂?中环易达的客户,又是哪些人?

身为学术界植物工厂的发起人,杨其长的办公室非常朴素。一幅孔夫子的画像下,几株盆栽在暖气上逐渐枯黄。

提起植物工厂的历史,在农科院做了25年的杨其长,简直倒背如流。

不甘落后荷兰、以色列

从一开始,他就身处其中。“97年,看到荷兰和以色列在水耕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中国政府也决定要做,”他回忆。

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引进技术、建立示范农场。他们看到的,不是粮荒的潜在危险。他们觉得植物工厂是高科技的象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当然不能落后。

02年,设施农业研究中心的团队投入研究,先以自然光照明的温室为出发点。

05年,看见荷兰瓦格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用LED取代自然光,杨其长也如法炮制,建造6平的小小植物工厂。

3年前,农科院在长春博览会上,首度展示10倍大的人工光植物工厂。产业随后跟着起飞。除了中环易达,还有位于山东、南京、江苏等地区的十几家公司。

这些公司是以制造和贩卖植物工厂的设备为主。最大的客户,就是政府。

“建设植物工厂的钱,很多是政府花在博览会上的经费,”杨其长说,中国政府通过一连串展览示范,希望鼓励业界投入。

中环易达总经理魏灵玲观察,未来贩卖高品质作物的农业企业,终将取代政府,成为植物工厂的最大客户。

抓住高端市场的胃

例如,山东的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已经开始注意植物工厂的作物。消费力较强的民众,就是植物工厂要开发的市场。

中国推动植物工厂,也是追求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城市化的趋势,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单打独斗的农业经济必将经历蜕变。

魏灵玲看到的商机,就是除了农业企业以外,农村也会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到时候,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跟中环易达买设备,而是代表整个社区的农村合作社,设置植物工厂,进行转型。

“植物工厂在中国的市场或许有限,但是还没看到饱和的迹象,这个市场比台湾、日本都大。”杨其长说。

中国植物工厂的科技稍微落后,但是成本较低,适合当地市场。政府做展览,是因为不想落后国际。但是企业看到的市场,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和高端市场的胃。

1500平的温室里,有绿色的植物,也有灰暗的阴影,中国的植物工厂,袖子里藏了什么王牌?接下来的两、三年,答案即将揭晓。


关键字: 中国经济 科技农业 全球粮荒
分享到: